從蔡英文到鄭文燦,民進黨個個都擅長彎夾彎、個個都是政治精算師。
在機捷風波中,大家都忘了,二○一六年三月,高鐵局長胡湘麟說:「曾研議在列車速度未改善達合約標準前,讓桃捷先做模擬演練及營運,通車後再改善至合約要求,但桃捷不同意」;等到五二○後,民進黨政府上任了,鄭文燦則搖身一變,說「機捷先通車再驗收,才是正確驗收方案」。
不論如何,感謝鄭文燦改弦易轍,機捷總算要通車了,結果推出的票價方案,讓捷運站附近的居民跌破眼鏡,竟然可以是北捷相同距離的兩倍。若算上北捷的悠遊卡折扣,是二點五倍。
此時的鄭文燦,非常精準的把話題拉到「降價會虧損,而新北市不願為桃捷的虧損負責」。問題是,新北市也是桃捷公司的股東,桃捷虧,新北當然也虧,怎麼可能不負責呢?
所謂的「桃捷公司虧損十三億」,從頭到尾就是個假議題,只是鄭文燦拿來調高新北市路段票價,乃至於與新北市對抗的藉口。鄭文燦的策略是「中駟打上駟」,鄭文燦只是新科的直轄市長,朱立倫卻是曾經的黨主席、總統候選人,朱立倫只要一回應鄭文燦,馬上被拖進泥巴坑裡,而鄭文燦則可藉此營造他與朱立倫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。
凡此種種,除了佩服民進黨從上到下,精準的政治操作能力之外,也不禁想,這種能力拿來推行政策,多好?
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2163239